镐京的晨光尚未完全驱散夜色,城外的血迹犹自未干。
尸骸堆积,乌鸦成群啼鸣,宛若在为昨夜的杀戮作祭。
周公立于城头,眼神沉如深渊。昨夜的叛乱虽已平息,粮仓无损,但他心知——这只是开端。
三监余孽不会因一场败而收手。相反,他们会更谨慎,更隐秘,也更狠毒。
——
果然,不到两日,镐京城中便流言四起:
“周公好杀,借粮仓之名,屠戮无辜。”
“幼主年幼,实权尽归周公,此心昭昭,下人皆见。”
“若非管蔡霍被压制,今日镐京早已得救。”
这些话从酒肆到街市,从士林到宗室,流传得有鼻有眼,竟使百姓再次人心惶惶。
周公虽心如铁石,但终究不能亲自走入百姓之中去辩白。
他能做的,只有更谨慎地调度朝政,以仁政与谋局对抗暗潮。
——
大殿之上,群臣再度争执。
有臣奏言:“三监余部,仍有残兵聚集,应速调军剿灭,以绝祸根!”
另有大夫反驳:“百姓方经战乱,若再兴兵戎,必惹怨声!且叛军未必众多,多半是谣言滋扰,若此时动兵,反使流言坐实!”
言辞激烈,几欲兵戈相向。
周公沉声止之:“孤已令各地赈粮,减徭役以安众心。至于三监余孽,不可轻视。然刀剑虽快,却非长久之策。孤意,既要以仁抚百姓,更要以谋制乱臣。”
罢,他转目姜子牙,低声道:“子牙,此局不可只靠刀兵。孤欲设局,以网罗之,待其自投。”
姜子牙闻言,微微一怔,旋即拱手一礼:“殿下高见。若能以局待敌,便能省去千军万马的血与怨。”
——
当夜,周公召集亲信,密议良久。
“孤欲设一虚局。”
“虚局?”一名大夫疑惑。
周公点头,语声低沉:“既然三监欲夺人心,孤便以人心为饵。谣言所言‘周公欲独权’,孤当顺势显露一丝‘权欲’,让他们以为有机可乘,必将暗中试探。待其探得过深,便是露出獠牙之时。”
群臣闻言,皆倒吸一口凉气。
姜子牙凝视周公,眼神中闪过一丝肃然:“殿下此局,需以己为饵。此路极险,一旦稍有不慎,恐被人反噬。”
周公缓缓起身,背影笼在灯火中,声音却如铁般坚定:
“大周若不稳,百姓何以安?孤若不以身犯险,又有何人可担此局?”
话音落下,殿中无人再言。
周公的谋局,已然布下。
而三监暗潮,也必将在这无形的罗网中,被一步步引向不可挽回的深渊。
——
就在这紧张暗涌的局势中,镐京街头,忽有异动传来——
蔡叔旧部的一个密使,在夜色中与宗室暗流私下会面,低声传语:“周公欲篡之心,已昭然若揭,吾等时机,便在眼前。”
那声音,宛若毒蛇吐信,在黑夜里蜿蜒扩散。
而在暗处,早已有周公的密探静静窥伺。
局势,已然开始翻转。
——
镐京的战火初息,余烟未散。
街市重建未稳,百姓尚在惶惶。
就在此脆弱时刻,三监旧部的潜流,已悄然涌动。
——
夜幕之下,镐京西郊一处破败庄园,灯火幽微。
蔡叔、管叔旧部十余人秘密聚首,低声密谋。
“周公独揽大权,百官莫敢抗言,连幼主也被架空,朝野之人心不服!”
“吾等三监旧部,本是宗亲血脉,今日却受周公压制,岂能甘心?”
有人冷声道:“上次借赈粮生乱,虽败,却试出了周公之性。他既不愿大开杀戒,便是吾等机会!”
“如何是好?”
“再造祸端!先乱其政,再扰其民。百姓一旦生疑,兵士动摇,周公纵有谋略,亦难力挽狂澜。”
——
数日后,镐京附近数处郡县忽然传出异动:
一处谷仓被纵火,赈粮化为灰烬;
一处官吏被暗杀,尸体挂于城门;
一处乡里突然传言“命已改,周公失德”。
流言如野火,迅速在关中蔓延。百姓惊恐之余,议论纷纷,甚至有人偷偷以佛影余威之语附和,称“佛主之光将重临”。
周公得报,面色铁青。
他知晓,这是三监余孽在借机搅动局势。
他们并非要立刻谋反,而是要逐步削弱大周的根基——先是人心,再是朝政,最后才是刀兵。
——
夜深,周公与姜子牙对坐。
“此番余孽所为,已非单纯的乱民,而是有意谋动。”
周公声音低沉,“他们不敢公然举兵,却以流言惑众,以暗杀扰政。此策虽阴,却能逐渐蚕食我大周根本。”
姜子牙眉头紧锁:“殿下仁德,赈济百姓,诚为国本。但乱流之祸,若无雷霆之手,恐难止息。”
周公沉吟片刻,缓缓道:“仁与威,须并校既要抚民心,更要立震慑。吾欲设局,以诱其现形。”
姜子牙眼神一亮:“殿下之意,欲以虚实相间,引其露出真正的爪牙?”
周公点头:“若只斩枝叶,不绝根本,三监之乱终会再起。唯有逼他们暴露全貌,方能一击而平。”
——
于是,一场无形的对局暗暗铺开。
周公下令大赦流民,开仓赈粮,并加大对灾区重建的支持,使得民心稍安。
与此同时,他暗中布下亲信,监控三监旧部动向,放出虚假的军政消息,引其误牛
不出所料,三监旧部果然中计。
他们误以为周公因赈济耗尽国库,军粮匮乏,便急急调动潜藏的私兵,企图再次点燃边郡动乱。
这一夜,关中东郊火起,叛兵举火冲城,呼喊“周公失德,下已乱”,声震四野。
然而,他们很快便发现,等候他们的不是惊惶的百姓,而是早已埋伏的周公亲军!
战鼓雷鸣,刀枪寒光映彻夜空。
叛兵在混乱中方知中计,却已无法回身。
姜子牙亲率禁军,挥动打神鞭,声如雷霆,直震敌阵。
周公亦披甲执剑,立马阵前,高声喝道:“宗室若失义,便是妖孽!惑众乱国者,皆当诛!”
亲军士气大振,叛兵顷刻崩溃。
血战之下,尸横遍野。
——
战后,百姓亲眼见到三监余孽暗流之祸,流言大减,民心渐归。
但周公心中并未松懈。
他深知,这只是三监试探中的一次较大动作,并未到决战时刻。
真正的锋刃,仍在暗夜中潜伏。
“他们已迫不及待。”周公立于残火废墟之上,沉声道,“越是如此,越明国祸将近。大周之安,须以更深谋划来维系。”
姜子牙立于一旁,沉默片刻,只留下四字:“当断则断。”
——
这正是:
乱火潜燃夜色长,人心未定祸犹张。
三监暗手难藏匿,谋局方开定兴亡。
——
三监暗流已试探至烈,周公虽连破其局,却愈发感到潜藏危机之深。
仁与威的平衡,谋与断的取舍,将决定大周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