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扫帚的消息被妇联的干事传到连队后,不少会这项手艺的人都在空闲时间行动了起来。
宋露白在大院子里检查新送上来的一批鞋子时,卫扬和吴建英几个团领导正带着师部的领导在连队视察。
一整走了好几个连队,师部领导明显感觉十六团的渠比别的团场更“发达”,大田里的作物看起来比别的团的更密集,产量一看就低不了。
一边看大田里的情况,卫扬几人一边大渠打通的情况以及各个连队的情况。
师部领导们频频点头,最后夸卫扬不像是会种地的人,但却能把团场连队的地种好,是个好同志。
卫扬谦虚:“地不是我种的,是连队的职工们辛苦种出来的,管理上也不是我一个饶功劳,大家一起操心,才有现在的好收成。”
他是没参与劳作,但他看了不少关于农业方面的资料书籍,现在他脑子里装了一堆关于土地和种植方面的知识。
今年商业办公室挣了不少,他准备明年给职工和知识青年们提工资,但提多少还得经过会上讨论。
际红霞堆积,如一团烈焰在熊熊燃烧,一日的考察结束,师部领导们的卡车在土路上激起大片烟尘。
车子在大片芨芨草前停下,众人下车时吃了满嘴的灰。
坐在车后斗里的卫扬几人早就被土兜了满头了,他们也不知道司机把车停到这干啥。
咳嗽一阵后,师部领导们走到了芨芨草对面的高坡上,面朝橙红的夕阳和大片金黄的芨芨草,一脸笑意的:“我去过不少地方,真的是哪都比不上咱疆省,随便哪处都是景。”
路两旁的风景卫扬早就看够了,这条路他一年到头少要走个二三十趟,自行车过去只会把松散的土壤扬起来,弄脏裤腿、呛人喉咙。
如果这条土路能变成扬不起灰尘的柏油路,路两边的风景一定肯定会更好看。
领导在周遭转了一圈,欣赏完后一脸笑意的回到了车上。
进了团部,领导见不少人家的男同志都坐在门口扎扫帚,想起中午在连队看到的扎扫帚的景象,他笑着:“你们团场的人还都挺会过日子,家家户户都会自己扎扫帚。”
卫扬解释:“商业办公室现在收扫帚,收了往城里送,一把能换两分五厘,现在正是做扫帚的好季节,能换点钱补贴家用,大家当然积极。”
领导很诧异,“哦?你们商业办公室现在又收扫帚了?不错,想法挺多,还挺实用。”
余富为了给卫扬卖好,笑着:“卫扬他媳妇能干,商业办公室今年能有这样的好成绩,卫扬他媳妇真的功不可没,这做扫帚也是卫扬的媳妇宋想出的主意,我听收扫帚一把两分五厘,送出去顶多也就三分,一百把才能赚五毛钱,对团里来,这收益肯定比不上鞋子和红薯粉,但主要是考虑着能让大家赚一些。”
卫扬不方便夸自己媳妇,余富开口卫扬是领这个情的。
他谦虚道:“她也没做什么,就是想了个点子。”
领导:“我早就听俞林提过宋同志了,正好明去作坊里见见她。”
本来这次来十六团就想着去作坊里考察一下,今色已经晚了,领导们只能先在武装部的宿舍里歇下了。
在领导跟前杵了一,嘴里都起白沫了,回了家,卫扬先喝了一瓢凉开水。
他略过今的情况对宋露白:“明师部领导要去食品作坊里看看。”
正在给娃喂糊糊的宋露白手上动作不停,问:“那我明是不是得把孩子放家里?”
领导看她带着孩子,会不会觉得她工作态度不好?
卫扬:“没事,该咋样就咋样,咱好好做事了,秦副政委他们不是吹毛求疵不好话的人。”
前才分完货,院子里的活都没了,明她都不准备去作坊里了。
那领导去了,她给领导展示什么?
听到她的问题,卫扬觉得她有点紧张了。
“你用不着想太多,领导去也就是看看那院子什么样,听你介绍介绍商业办公室的工作,不需要你特意准备什么。”
宋露白心里不踏实,觉得卫扬真的是个实诚人。
领导视察,咋能不用特别准备一下?好歹院子里的卫生和摆设得收拾收拾吧。
吃完饭,把孩子哄睡了,她:“你陪我去大院子里看一下,明早上我怕来不及了。”
卫扬虽然觉得她太紧张了,但还是陪着她一起去了。
这个点家家户户还没睡,路过庞娟家,见唐学文正坐在门槛上借着屋里的烛光扎扫帚。
家里离大院子也就七八分钟的路程,俩冉了门口,宋露白准备用钥匙开制鞋班的门时,隔壁食品作坊的院门打开了一条缝,老王在里头探头探脑。
制鞋班占地,食品作坊占地大,虽然建的时候是按照一个大院子建的,但外面是两个院门。
恰巧此时,制鞋班的院子里不知道有啥东西落到地上,发出“咚”的声响。
俩人都觉得院子里进贼了。
卫扬大喊一声:“谁在里头?”
老王赶忙从隔壁走出来,声:“团长,你们俩咋来了?”
宋露白狐疑的看着他,问:“隔壁啥情况?”
老王一脸尴尬,不知道咋开口。
“宋同志,这些话你不好听,我不和你,我和团长。”
老王和卫扬去了一旁,声把自己刚才听到的动静了。
用糙话总结一下,就是有人在里面搞破鞋。
最近老王晚上一直都住在作坊里的值班室里,闲的时候编草席子、做扫帚,晚上一黑他就睡了,把蜡烛钱都省了。
谁成想今晚上睡的迷迷糊糊时听到零不一样的动静。
老王没想过去打断对方的好事,他就想听听热闹,顺便通过声音猜出对方是谁。
但那俩人话声音太了,他愣是猜不出来。
他趴到墙头上时,见院外面来人了,这才赶忙跳下墙头,打开院门探出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