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阿布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阿布小说网 > N次元 > 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 > 第431章 吐蕃使者向唐朝进献贡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31章 吐蕃使者向唐朝进献贡品

永徽五年八月的长安,朱雀大街的槐树正落着花。

鸿胪寺卿萧嗣业轻手轻脚地撩开驿馆的竹帘,生怕惊扰了正在庭院里忙碌的吐蕃使者禄东赞。

他定睛一看,只见禄东赞正蹲在青石板前,聚精会神地用刀在石板上刻着什么。

禄东赞身穿一件氆氇长袍,这是吐蕃特有的传统服饰,其质地厚实,保暖性极佳。

他的鼻梁高挺,面部轮廓分明,透露出一种坚毅和果敢的气质。

当他听到萧嗣业的脚步声时,缓缓抬起头来,嘴角露出一抹友善的微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萧公,您来了!”

禄东赞热情地打招呼道,

“我正在画我们赞普送的大拂庐呢。”他边边用手指了指石板上的图案。

萧嗣业走近一看,只见石板上歪歪扭扭地刻着一顶帐篷的形状,旁边还标注着一些文字:

“高七丈,广二十七步”。

他不禁想起三前在丹凤门接贡时的情景,当时三百名吐蕃骑士护送着贡品浩浩荡荡地入城,打头的那顶毡帐需要用二十头牦牛来拉动,帐顶的金幢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令人目眩神迷。

“明日就要觐见陛下了,使者不如先试试唐装如何?”

萧嗣业微笑着建议道。

禄东赞却捏着锦缎袖子直摇头,坚决地:

“我们赞普了,要穿着吐蕃的衣服去拜见圣人。”

罢,他从怀中掏出一张羊皮纸,心翼翼地展开,上面用藏文写着详细的贡品清单:

“良马百匹,大拂庐一,金壶二,玉杯四……”

萧嗣业数着数着,突然停在 \"大拂庐\" 那行

按唐尺算,七丈高的帐篷比太极殿还高,这在长安可是头一遭。

次日辰时,吐蕃使团在宣政殿外候旨。

禄东赞面色凝重地拉着一同前来的吐谷浑降臣,用手指向殿前那尊威严的青铜獬豸:

“这就是朝饶神兽?”

话音未落,殿内传来内侍唱喏:

“宣吐蕃使者 ”

殿内香烟缭绕,唐高宗李治坐在龙椅上,见禄东赞行的是吐蕃跪礼,便抬手示意平身。

“贵使远来辛苦,”

他扫过殿下的贡品清单:

“听赞普送了顶大帐篷?”

禄东赞用生硬的汉语回道:

“是!我赞普松赞干布,听闻圣人重修九成宫,特备此帐,可容百人议事。”

他拍拍手,殿外的吐蕃骑士便抬进个缩的拂庐模型 牛皮蒙着木架,帐顶开着窗,四角挂着铜铃。

“哦?”

李治探身细看,见模型内还支着铁炉,

“那么高大的帐篷,怎么搭建?”

“我带来了工匠。三日内,可在大明宫前搭好。”

他想起松赞干布的叮嘱,又补了句,

“赞普还,若圣人喜欢,来年再送顶镶宝石的。”

一旁的侍中崔敦礼皱起眉头。

自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与唐虽互通使节,但边境的吐谷浑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他上前一步,故意问道:

“使者知道,我朝的含元殿高多少?”

禄东赞眨眨眼:

“听是二十丈?”

“自然。”

崔敦礼冷笑:

“贵使的拂庐虽高,终究是毡帐,如何比得上我大唐的宫殿?”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李治看着禄东赞紧握的拳头,突然想起父亲太宗皇帝过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崔爱卿”

他打了个圆场,

“吐蕃乃西陲大国,赞普的心意朕领了。”

随即问禄东赞:

“你们的马,可在骅骝厩?”

“是!”

禄东赞这才舒展眉头:

“百匹都是河曲良驹,其中十匹白蹄的,是赞普的坐骑。”

他从怀里掏出个皮袋,倒出十几颗青稞:

“这是我们吐蕃的麦种,比唐麦耐旱。”

退朝后,李治在御花园召见萧嗣业。

“那拂庐,你让人盯着搭。”

他摘下颗石榴,掰开塞进嘴里:

“别让吐蕃人看轻了我们。”

萧嗣业刚应下,就见武媚娘带着宫女走来,手里捧着件氆氇披风:

“陛下,我让人按吐蕃样式做了件衣服,您试试?”

李治接过披风,见针脚细密,领口还绣着唐草纹。

“你倒是心细。”

他想起今早禄东赞盯着武媚娘的步摇看,便笑:

“明日搭拂庐时,你也去看看?”

八月十四,大明宫前的空地上,吐蕃工匠正指挥着唐人杂役搭帐篷。

禄东赞蹲在地上,用绳子量着地基,突然冲个踩了绳线的杂役大吼。

武媚娘在廊下看得清楚,对身旁的萧嗣业:

“让伙夫给他们送些酥油茶去,别渴着。”

到邻三傍晚,七丈高的拂庐果然搭成了。

李治带着百官前来观看,见毡帐外罩着绘有吐蕃战神的毛毯,帐内点着牛羊油灯,中间的铁炉正煮着酥油茶。

禄东赞请他坐在虎皮垫上,献上新酿的青稞酒。

“赞普为何送这么大的帐篷?”

李治呷了口酒,感觉味道比中原酒烈。 禄东赞挠挠头:

“赞普,唐国的宫殿像山,吐蕃的帐篷像云,山和云都该是朋友。”

他指着帐顶的窗:

“下雨时,雨水从四边流走,就像吐蕃和唐国,各有各的道。”

武媚娘在旁听了,突然抚掌笑道:

“使者这话有意思。”

她想起自己宫里的排水渠,也是四面分流。

禄东赞见状,连忙从怀里掏出串珊瑚珠:

\"这是赞普给娘娘的礼物。\"

当晚,李治在拂庐里设宴款待吐蕃使者。

觥筹交错间,禄东赞指着帐外的明月:

“我们吐蕃有首歌,月亮是赞普的镜子。”

他随口唱了几句,声音粗粝却悠扬。

李治让乐官记下曲谱,又命人取来笔墨,在吐蕃的羊皮纸上写下 \"和亲永好\" 四字。

八月廿七,吐蕃使团离京时,禄东赞怀里多了份唐廷的回礼:

除了丝绸瓷器,还有本《礼记》和一套农业图谱。萧嗣业送他们到开远门,见禄东赞把书心翼翼包好,便问:

“使者看得懂?”

“慢慢看。”

禄东赞翻身上马,回头望着长安城的城楼:

“赞普了,要让吐蕃的孩子也读唐饶书。”

他扬鞭一抽,百匹河曲良驹踏起烟尘,那顶巨大的拂庐已被拆成捆,驮在牦牛背上,像座移动的山,消失在丝绸之路的落日里。

而在长安宫中,武昭仪正让人把吐蕃的麦种撒在试验田里。

她想起禄东赞的 “耐旱”二字,对冬梅:

“告诉司农寺,明年在陇右推广这种麦。”

冬梅微微抚身:“是,奴婢这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