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阿布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太子殿下的第一选择还是霍光,张贺是我提供的备选。”

刘据现在并不知道,

确切地,是刘据永远都不会知道,张贺对他展现出来的忠义有多么难得。

在刘据已经离世,并且帮助刘据的遗孤只有麻烦没有好处的时候,还能有人不顾一切的去抚养刘据的孙子。

“如今政务繁多,霍光用着顺手,还是让张贺去担任太子詹事吧。

何况他离世的太早,没等到刘病已登基。

让太子为自己的孙子好好回报他吧,让他早日飞黄腾达。

即便他不知情,也不辜负这样的忠义之人。”

陆鸣听得明白,不知情三个字就是此事的基本基调。

刘据永远都不会知道后来的事情,不会知道陆鸣的来历,不会知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

别人可以知道,但是他不校

……

张府。

“父亲,廷尉府的考试很简单,根本难不住我们俩。”

张汤有两个儿子,长子张贺,次子张安世,与刘据年纪差不多,都已经到了步入仕途的时候。

两人继承了张汤的赋,记忆力超群,几乎有过目不忘之能,第一次参与科举就双双中了进士。

再通过廷尉府的考试,就可以正式进入仕途。

像张汤一样,从基层官做起,在律法方面发挥张家的赋。

“有父亲教导,我们兄弟二人一起通过科举,律法题目又实在太过简单,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和大哥一起名扬下。”

张安世性格相对跳脱,通过科举后意气风发。

下参与科举者众多,有几个能兄弟二人一起考上的。

“你二人考得好,心里高兴,为父可以理解。

但也只能在府中如此,出去后务必要低调,免得落人口舌。

富民侯的弟子,冠军侯的弟弟,当初名列第一尚且要遭人质疑,何况是你们二人。”

张汤深知官场险恶,考试胜出只是开始,以后的路才是真正的考验。

“为父位列三公,地位尊崇,背地里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为父的位置,你们以后也会面临同样的情况。

一定要谨言慎协…”

心中骄傲,但张汤更担心儿子们以后得道路能否顺利。

对他们严格要求,是张汤能想到最好的办法。

为官多年,张汤有诸多心得,恨不得一下子就都传给两个儿子。

谈话间,宫中使者前来,宣布刘彻的诏令。

“御史大夫汤之子张贺,秉性忠谨,行止端方,克尽勤勉……

今命尔为太子詹事,总东宫之庶务……”

后面了什么,张贺已经无心去听,他只听到自己被夸赞几句后被任命为太子詹事。

他刚刚还为能进入仕途担任基层官员而高兴,转眼就成了太子詹事?

这可是堪比九卿的职务,朝廷顶级高官,两千石级别的俸禄。

“张贺,受诏。”

使者读完诏书,要把诏书交到张贺的手上。

“张詹事,回回神,该受诏了。”

使者也理解,换成谁初入官场就成了两千石级别的官员,恐怕也不会比张贺的反应强多少。

两千石啊,这种好事凭什么落到张贺的头上。

他不理解。

但他更不敢趁机为难张贺。

傻子都能看出来,陛下对太子极为看重,连自己当初的太子洗马都安排给太子,言下之意不必多言。

张贺以后就是太子近臣,甚至还是以后的皇帝近臣。

没有足够的好处,何必平白树担

“子献,快点受诏。”

张汤出言提醒。

他也不明白,自己的长子怎么就一下子成了太子詹事。

但诏书已至,此事做不得假。

张贺晕乎乎的接下诏书,一直到使者离去都还没有彻底回过神。

“子献,你和太子有往来么?”

张贺摇头,“见过而已,并无私交。父亲,会不会是陛下看在你的面上才任命我为太子詹事?”

张汤摇头,“不太可能,为父已位列三公,陛下的封赏已经足够,不会再额外封赏,何况是太子詹事的职位。”

父子三人怎么也想不明白,大的好事,怎么就落到了他们家头上。

……

“拜见太子殿下。”

张贺来到太子府,见过几位同僚。

太子洗马汲黯,太子太傅石庆,都是朝中着名大臣,如今竟然和他同殿为臣。

还有太子舍人荣广,他的才学同样很有名。

奇怪的是,太子太傅,富民侯陆鸣却没有来。

当太子宣布,众融一次召集在一起要商议的事情后,他才知道,富民侯为什么不在。

“龟兹国联络西域各国在棉花贸易上集体涨价,诸位认为该如何应对。

父皇要看到我们商议的结果,富民侯不会参与此事。”

要是陆鸣在的话,刘彻分不清最后得出的结果是陆鸣的意见还是太子的意见。

陆鸣这位老师,对太子的影响太大。

刚一上任就遇到个大活,这是陛下的考验吧。

张贺默默看向几人,心中盘算着对策。

“几位畅所欲言,不必有任何顾忌。

无论结果如何,孤都不会怪罪诸位,陛下也不会。”

刘据仔细打量着张贺。

老师此人会是非常忠心的臣子,并且能力也很出众。

能力出众的人不算难找,忠心的人也不算难找,但既有能力又很忠心的人,非常不好找。

在老师口中,只要自己以诚待之,好好对待张贺,就会收获一个极为忠义的臣子。

“子献,你身为詹士,先你的看法。”

另一边,刘彻几人此时也在商议全盘的应对之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不管他们是联合涨价,还是各自独立做出的决定,朝廷必须要严厉的制裁他们。

仅仅暂停棉花贸易是不够的。

要是不让他们付出更多的代价,他们只会以为大汉软弱可欺。”

棉花涨价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龟兹等国敢暗中勾结,更重要的是,大宛国被攻破后的威慑已经越来越弱。

大汉派人帮他们建设坎儿井,发展双方之间的贸易,运送各种物资。

西域各国已经忘了,大汉的军队当初是怎么踏上西域的。

他们似乎以为,只要他们做的没有大宛国那样过分,汉朝人会放纵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