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之春,朝堂依旧肃穆。
礼乐声从宗庙深处传来,庄严而缓,却似带着一丝未明的倦意。
周公端坐殿下,手执玉笏,目光沉稳,却无先前那般锋芒。
数年征伐与礼制重建,使他身躯略显消瘦,鬓角微霜,然而神色之间仍有不可动摇的威仪。
近月来,诸侯来朝者渐少。
自东方归国的使节言,齐、鲁、卫、宋等国之间往来频繁,诸侯之礼多变。
虽仍奉子正朔,然私下议盟、暗通声气,已成常态。
周公知之,却并未立刻施策,只命礼官增修《仪礼》之篇,以定国度礼法之章。
史官曾记,周公于政事之中,最重礼之形制,视为国之纲纪;而今礼制既成,子渐长,下亦趋安定,他心中那根绷得太紧的弦,似乎也在逐步松开。
然而,正因这松弛,一缕阴影悄然潜入朝局。
朝堂之上,少师召公屡言:“下诸侯表面恭顺,然其心未定。若此时撤防,恐有后患。”
周公不语,只微微颔首,目光落在殿外那方被风掀动的丹幔上。
那一瞬,他似在聆听风声之中,隐藏着更深的暗意。
此后几日,周公多次召见鲁侯伯禽、卫公康叔、召公等人,密议“还政”之事。
礼官高颂曰:“礼既成,乐既作,命安矣,可归政焉。”
然侍臣多惶恐,皆言下虽安,然民心未固,诸侯未服,若此时交还子,恐礼崩之兆方启。
周公笑而不语。
夜深时,他独行于宗庙之中,望着列祖列宗的神主,久久未动。
烛火摇曳,映得他神色沉沉。
他自知下久治必乱,礼之所维,不过人心所安。
若人心动,则礼亦动。
翌日清晨,子诏告群臣,命周公暂理朝政,而周公请还政子,令礼乐之权复归王命。
殿中一片惊然,诸臣跪拜恳请,然周公心意已决。
这一刻,镐京之上,风忽然转向。
远处的金鼓声似又起,又似自未停歇,只不过,这一次,声中多了一层模糊的回响——像是下的命运,在此刻悄悄转折。
周公立于阙前,仰望苍,眼神深沉如夜。
他明白,一旦政权回归子之手,下之势将再难由己掌控。
然此亦命——人力之所不能逆。
于是他低声道:“命在礼,非在人。吾既行礼,亦当随命。”
微风拂面,朱帘轻颤。
远处的宫阙之上,曦光初升,却映不散那一缕潜伏的阴影。
诸侯的心,暗流的势,都在这看似平静的还政仪中,悄然翻涌。
大殿的钟声一声声敲响,青铜之音在檐下回荡。
百官跪列两侧,子居上,周公俯首立于丹墀,身披玄裳,神色肃然。
殿外春风拂过,拂动宫阙之檐铃,声声脆响,似在为这场历史性的仪典添上几分肃穆。
礼官高声诵读《大还之仪》,言周公辅政七载,克靖下,定礼作乐,建邦立制,功业无双,今王道已定,当复归子。
诏声回荡于殿内,众臣齐呼“子万年”,百官皆泣。
周公长叹一声,缓步上前,将象征王命的金符、玉册,依礼呈还子。
那一刻,他的动作极为缓慢,仿佛每一次抬手都在承受岁月的重量。
子接符而立,少年之面尚稚,却已然含有一丝不容忽视的威仪。
殿上之气,静到极点。
周公再度俯身,长揖而拜,声音低沉而稳重:“臣旦,奉命辅王以治,今王德成,礼乐备,下平,臣请退居东土,以终余年。”
子面露惶色,连忙下诏挽留。召公亦上前道:“公之功,地共照。今下虽安,然人心未固,诸侯之心犹未一,公若退,则纲纪将摇。”
然而周公神色不改,只微微叹息:“下安危,不在旦之身,在于王之德。吾既辅之以礼,当信礼之重。若礼不可系下,则下亦非吾所能保。”
此言一出,殿上群臣皆默。
唯有风声,从阙口灌入,卷起金缕玉带,簌簌作响,似在为他的一生鸣送。
礼成之后,周公缓缓退朝。
行至宫门外时,他回首望向朝堂,目中光影交错。
那是他一生谋略、劳心、忧国的所在,如今终于要放手。
城外春色正盛,百花吐香,然而周公的心,却在这片绚烂中渐渐沉寂。
他乘车缓行至宗庙,命侍从退去,独自步入殿郑
殿中供案上,列祖列宗之神位森然整齐。
周公焚香三拜,缓声言道:“命既回王室,吾心可安。唯愿王德不坠,诸侯守礼,下再无兵燹之祸。”
烛火映照在他眉宇之间,那抹光影中隐有疲惫与忧思。
此刻的周公,非昔日定下的谋主,而是一个知命而忧壤的老人。
夜色沉沉,星光初上。
忽有急报自东来——鲁地、齐地有诸侯密会之迹。
此言传至镐京,宫中震动。
召公急往周公府求见,只见周公仍在案前修订《仪礼》。
召公急道:“公适归政,东土便有异动。此事若不早制,恐再起乱端。”
周公放下笔,目光微抬,平静如常:“礼未崩,人心自可定。若心不定,礼亦无益。吾早知此变,只未欲先动。”
“公是欲以静制动?”召公试探。
“非静,乃观。”周公轻声道,“今之诸侯,礼制约之久,心中早有不平。若我仍以兵临之,则乱生乱;若我退而观之,让其自试命,则心可见,人心可辨。”
召公默然。这位曾以雷霆断下的周公,如今竟以退为进,以柔制刚。
然其目光深处,仍有未消的锐气,似乎那柄无形之剑,依旧悬于九州之上。
此夜之后,镐京的月光愈显寒白。
诸侯的密谋,礼制的松动,民心的浮动,一切都在这片光与影的交叠中,渐渐起伏。
周公仍每日行礼于庙,修仪不止。
他知,这看似的宁静,或许正是另一场巨变的前奏。
——
这正是:
命悠悠人未觉,风云暗处起波涛。
礼崩非日由朝夕,心动方知世道摇。
——
镐京之夜,烛影摇曳,诸侯的心早已不在京畿。
周公归政之举,虽合于礼,却似也放开了下那最后的缰绳。
暗流正自无声处涌起,新的篇章,也在这平静之中,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