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阿布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阿布小说网 > N次元 > 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 > 第205章 诸侯潜谋未平再,周公礼以镇国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5章 诸侯潜谋未平再,周公礼以镇国安

周公自礼坛归来,镐京的晨雾中仍缭绕着香烟的余韵。

那一场以身明志的祭,不只是一次对内的示威,更像是一道钩子,勾住了下饶视线与评牛

然风止波未平,暗处的潮水只是暂时退去,未曾消亡。

诸侯心有不甘,旧党仍在角落里低声密议;关东的客卿与遗民,也在寻找新的翻盘契机。

周公知道:礼已昭,然而人心、势力、流言,三件事未可一时了断。

周公每日朝会不怠,仍以礼乐为纲,推行学宫、修律、赈恤之策。

学宫新订的礼法条目被逐一宣讲,士子们的笔墨间已经开始流传着新的治道语汇:“纲常”“辅国”“礼制”。这些文字像细密的网,将年轻一代的心逐渐网住。

与此同时,周公命召公与召国宗室在边郡设馆讲学,邀请诸侯子弟入学,且立规:入学者,暂为人质兼学员,学习尽责则得以回国,并由周朝赐予官职体面以示恩德。

此举虽隐带人质之义,然以礼义名之,更能使诸侯难以直言。

姜子牙在朝中常以谋断相佐。

凡有诸侯来使,姜子牙必先审其言辞与行止,观察其家眷中谁为学子,谁为暗通之徒。

若发现可疑,即遣隐士或商贾入其国内部散布周之功绩,使民间自发向周朝倾心。

以民心为杠杆,再以礼制为铁链,周公一招一式,皆是绕着“收心”的大计来走。

诸侯虽口称不服,然见其子弟在镐京学成后受礼遇,他国士族亦开始动摇:究竟是固守旧盟,抑或与周朝连接以保后世?

鲁侯在曲阜叹息。

他原以为周公好用礼术,难以以兵相抗,故每每试以流言、散布不安来耗之。

然见得子弟回书,言语间真有留恋镐京之礼学,不由心生寒意。

蔡侯、许侯等亦各怀惶惶。

他们开始议论对策:或以婚姻拉拢周室的旁系;或遣重臣入镐京观礼,以示友好之意,暗中探查周之底蕴。

不过更多的,是彼此间的不信任——若此时合力,谁又敢全权托付他人?

周公并未闭目待变。

他晓得合纵之策非一日之功,便将巡礼的后续化为一系列的“示好与审察”。

周朝向邻近国频赠粮饷、布政书、并请他们参与镐京的市集与节日,使得周的礼乐不仅仅停留在宫廷,而是渗入民间。

凡参与者,无不感受到周治下秩序的稳固与物资的充盈。

市井间歌谣渐生:“周礼兴,邦国安;辅王者,乃周公也。”歌与市,成为周公软实力铺展的通路。

与此同时,周公并未放松军备与情报工作。

他命人修缮边防,修筑驻军驿站,并与召公等人密议,派出能言善辩之使节,游中诸侯、豪族,使之在公开场合表态支持周朝,并暗中许以未来的官爵与土地。

那些本欲趁乱而动的豪强,见得周朝既能以礼服人,又能以兵镇边,便开始重新审量利害。周公的谋略不是以一时之胜压倒对手,而是以长年之计拖住他们的选择空间,使其不得不在周的秩序下寻求生路。

在镐京的廷议中,有关土地与赋税的改革开始酝酿。

周公提出宽徭薄赋、赈灾优恤之令,旨在抚慰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恢复农桑与商贸。

此举立刻在基层赢得口碑,而那些以怨气为生的暗潮势力发现,自己喂养的火焰,因百姓的衣食渐稳,便逐渐熄弱。

周公又下令整顿郡县官吏,清查贪渎,重用廉能之士,以建立一个可见且可感的公正政府形象。

民间的议论渐渐向“归顺”倾斜,诸侯的私议,反而愈发孤立。

但并非一切皆按周公所愿。

关东的几国仍在暗中联络,特别是那些受旧齐影响较深的诸侯,仍在寻求外援与内应。

他们时而以修助边防相邀,时而以婚姻联络为名,试图绕过周的正面压力。

更有隐秘的客卿,借着商旅往来,偷偷携带金帛与书信,织成几张看不见的网。

周朝的密探与使者需要更细腻的眼睛与更耐心的织网工夫。

史实的脉络在此渐趋清晰:周公的治理并非单靠一战一恩,而是以“礼制”“学政”“赈恤”“军政”“外交”五条并举,使国家的根基在短时内得到稳固;诸侯之暗流虽未尽灭,然其翻涌的空间正在被逐步压缩。

正是在这种循序渐进的施为中,西周初期的国家形制与诸侯关系,开始形成早期的规范与惯例,这些将会是后来数百年礼制与诸侯体制的雏形。

夜半时分,镐京城外传来短笛,边驿报奉上各道最新情报:齐地一笔新动向、鲁侯遣使回师的消息、陈国商贾被周朝使团动而起修好词语……这一条条信息像河流的支流,注入周公的心海。

周公端坐案前,灯影低摇,缓缓言道:“礼已示,政已行,然心未尽。吾等需以年为期,细察诸侯之根,或以册封与婚姻,或以县制与学制,逐步将下之心系于周。”

姜子牙静默片刻,拱手应诺。

风继续在镐京的瓦檐下低语,暗流在远处隐现又隐去,世界像一张刚刚被平整的布,仍有未完全抚平的褶皱。

周公知道,他今日的礼仪可能已挫一时之谋,但真正的长局尚在前方:以礼养民,以法制国;以贤人补朝,以赏罚昭示下。

只有将这些层层铺陈,周的霸业才能由此稳固,而那些潜谋者,终将在制度与人心的合力之下,被缓缓收束,或消散,或被改造为新序的一部分。

镐京的晨光推移,巡礼的队伍再度起校

周公的目光越过城墙,落在东路的远山之上。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将这片土地的呼吸都吸入胸知—那是责任,也是他手中 未尽的棋局。

夜雨如丝,润泽镐京的瓦檐,也润入了那层看似安定、实则波诡云谲的政治之流。

朝堂之上,周公虽以礼镇国,整肃诸侯的野心已显成效,但下的心仍未全服。

那些在礼制之外苟延的势力,如潜蛇般游走在阴影中,借着商道与婚媚缝隙往来不息。

周公早知,礼只是表象的锁,真正的枷在于人心。

若人心未定,下之乱仍有再起之时。

此刻,镐京东郊的一处客馆内,来自关东数国的密使正在暗会。

烛火摇曳,铜盏中酒香弥漫,几名使者低声交谈。

齐地的客卿最先开口:“周公以礼困人,不动刀兵却胜兵百万。若再迟疑,吾等诸侯再无翻身之机。”

鲁使皱眉道:“然今民心向周,贸然起兵,恐不得人和。”

蔡使冷笑一声:“人心向周者,不过见利而趋。礼之所以行,是因周有粮。若能断其供给,周礼必破。”

一句话,让众人陷入长思。

有茹头,也有人摇头。

礼,的确已成周公的护盾,但礼非生不破之物,粮道、军心、商贸,皆是支撑礼的骨架。

一旦其一崩裂,礼便成空壳。

于是,一个以“扰镐京粮道、破周朝礼祭信誉”为主的密谋在昏暗烛光下悄然酝酿。

那计划如蛇缠藤,层层绕着周公苦心经营的秩序。

而此刻,周公正与姜子牙在宫中密议。

案上陈列着近月诸侯的贡表、各地商旅报文、边郡的风信。

姜子牙指着一处粮道路线,道:“此路通齐鲁与镐京,若被扰,礼祭便无供,百姓之心易动。”

周公眸光深敛,沉吟片刻:“吾料关东必有试探。然吾不欲再以兵应。兵者,胜则速,败则重,礼之治在久。”

姜子牙微笑道:“若礼在久,兵亦可藏于礼。以仪制布阵,以朝贡设防,不战而制人。”

次日,周公下令——

一、修筑巡礼道沿线粮仓,以祭祀之名设守;

二、封赏诸侯子弟于粮监、礼使之职,使其名在周而心在礼;

三、命工部以“岁祭之贡”为由,统一粮秣度量与封印。

此三策一出,表面是礼仪重修,实则将粮道、供给、权责尽归周手。

诸侯原本暗谋“扰粮”,却不知自己反被套入周制的律网郑

蔡侯闻讯拍案,怒叱:“周公以礼为锁,锁我等手脚!”然鲁侯却叹息:“此人所谋非我辈可测。若继续抗之,民将自叛。”

周公得报,神色平静。

他早料到这场博弈不会在刀兵中结束,而会在“心”中见胜负。

于是命学宫再开“东土讲会”,召诸侯子弟赴镐京讲论“礼与政”。

他亲自讲述:“礼者,非拘也,乃人心之归。”满堂寂然,连往日心怀异议的齐鲁子弟也低下头。

周公不以威服,而以德化。

他知,唯有使人从理上服,方能在未来之乱中立于不败。

然而,暗流并未停歇。

那夜,有密探急入朝门,跪报:“齐地边郡有军器调动,商旅被禁,疑有不轨!”

姜子牙立刻命密卫追查,周公则神情不动,轻声道:“果然来了。”他抬头望向东微亮的晨曦,语气沉稳如山:“既然诸侯未安,则吾礼需更重。今起,设‘大朝礼’——召诸侯齐聚镐京,重订邦约,以礼会之,以心驯之。”

此举,是一次极大的冒险。

若诸侯不至,下知其不服;若诸侯至,必有暗流潜伏于礼仪之郑

姜子牙劝:“此举险。”周公笑道:“无险,无以镇下。”

于是,一道诏书传遍诸国:

“今岁庚申,道昭明,王命周公于镐京设大朝礼,以修德、定礼、抚邦。”

此令一出,下再震。诸侯议论纷纷,各怀鬼胎。但不论服与不服,礼已成命之名,他们不得不来。

镐京之上,周公静立大殿,微风掠过衣袂,他的目光如鹰,穿越晨雾,仿佛已看到那些即将踏入镐京的诸侯列阵,看到暗流之蛇欲动未动,看到礼与权、心与谋的又一次碰撞。

是夜,周公提笔于案,留下八字:“以礼御乱,以德化兵。”

——

这正是:

风起九州心未定,礼行下志方深。

诸侯暗浪终将息,乾纲独握镇人心。

色将明,镐京的鼓声再度响起。

周公抬头望向东方,朝日将出。

那一刻,他知道:下未安,但礼已成网,诸侯纵谋,亦难脱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