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阿布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阿布小说网 > N次元 > 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 > 第182章 关东退败势已削,周公乘机布双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2章 关东退败势已削,周公乘机布双策

镐京南郊,血色未干,尸骨遍野。

昨夜的战火,如雷霆般击碎了关东诸侯的试探之心。

蔡侯溃不成军,生死不明;鲁侯、许侯残兵逃回,面色如灰。

数百具尸骸漂浮于洛水之上,血流顺河而下,直至镐京城外,令百姓人人心惊。

清晨,朝堂之上,百官肃立。

周公仍身披甲胄,未曾卸下,步履坚定而沉重。

他高坐而语,声如洪钟:

“诸侯试探,以刀兵相逼,然其谋反不成,自陷败亡。吾大周不欲多杀,然国威不可辱!自今日起,镐京当更定礼制,内修学宫,外整兵甲,以礼驭心,以兵镇乱!”

此言既出,殿内群臣振奋。

召公首先拱手:“殿下威德并施,方能显大周之纲常。兵者止乱,礼者笼心,二者并行,下无不归附。”

姜子牙抚须而笑:“诸侯暗流虽在,然其气已折。殿下若能乘胜设礼坛,祭告地,则人心归附更盛。兵威已显,当以礼德笼之。”

周公点首,沉声道:“然也。孤已下令,于镐京北坛大设祭礼,昭告地,示以大义,使下知,大周之兵非为争权,乃为护社稷、正纲常!”

——

与此同时,关东。

鲁侯仓皇退回陈国,满心惊惧。蔡侯的命运不知,但残军溃散已是事实。诸侯相互猜忌,责声四起。

鲁侯拍案而起:“吾等本欲试探,不料竟至惨败!蔡侯鲁莽,害我等几尽倾覆!”

许侯则冷声应道:“非独蔡侯之过,实则周公早布谋局,以礼笼士,以兵断路。吾等轻敌,方落其算。”

群侯面色阴沉,沉默无言。关东的锐气,在南郊一战后,仿佛被生生压折。

而就在他们还在争辩之时,镐京的使节已至,带来周公之令:

“大周将于北坛设礼,以昭告地,诸侯若诚心辅国,皆可遣子弟赴坛,观礼同证大义。”

这封诏令,字字如重石,砸在诸侯心头。

鲁侯握紧诏书,半晌无言。

许侯叹息:“周公此举,不是求合,而是再设网。赴坛者,形同归顺;不赴者,便是自证叛逆。”

关东殿内,一时间风声骤紧。

——

镐京城内,北坛修筑的动静连日不绝,夯土立石的号子声与车轮碾过青石路的沉闷回响交织在一起,震动着每个饶耳膜。

工地上,工匠们昼夜轮替,挥汗如雨。

巨大的基石被逐一安放,坛体渐次垒高,依照古礼布设的仪轨阵位初现雏形。

幡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提前点燃的祭香青烟缭绕,将整个工地笼罩在一片肃穆而神秘的气氛郑

四方百姓闻讯,纷纷自发前来围观,人群中日复一日的私语渐渐汇聚成清晰的舆论:

“看见了吗?周公并非只知动用刀兵,更深知以礼乐德行安定邦国。修筑此坛,正是为了祭告地,昭示他的一片公心。”

“若地鬼神共同鉴证,谁还敢非议周公摄政是擅权之举?”

这般议论在人群中口耳相传,原本浮动的人心逐渐安定,那些隐秘的流言蜚语,尚未扩散便被这浩大的声势压制了下去。

周公立于不远处的高台之上,远望着如火如荼的工事,眸色深沉。

他心中冷然自语:

“刀兵之威已令诸侯表面臣服,接下来便需以礼法笼络其心。诸侯那些不安分的念头,孤要凭借这礼乐典章,一寸寸地收服,再不给他们翻云覆雨之机。”

——

历时多日,北坛终于修筑完毕。

坛高足有三丈,方形基座叠加九重,象征极高规格。

坛场四周矗立着各色旌旗,正中央安置着一尊巨大的青铜鼎,鼎中香烟袅袅不绝,与庄严的钟磬之声一同回荡在空旷的祭场上。

阳光洒落,映照得坛上陈列的金戈仪仗森然肃穆,整套礼乐器具井然有序,弥漫着不可侵犯的威严气息。

清晨吉时已到,祭礼正式开始。

周公身着玄色祭袍,身佩美玉,缓步登上高高的坛阶,每一步都沉稳而坚定。

他神色庄重肃穆,手中捧持着象征权力的圭璋,迎风立于坛心。

文武百官皆身着正式朝服,依品阶整齐罗列于坛下。

受邀前来的诸侯及其子弟亦位列其中,他们神情复杂,目光闪烁,暗自观察着这场震慑人心的典礼。

当九重钟声轰然鸣响,震动地之际,周公朗声开口,其音清越,如雷贯耳:

“惟我大周,承受命,继承先王不朽之基业,朕当竭股肱之力,辅佐幼主,治理下。近日却有奸邪之言蛊惑人心,意图动摇社稷根本。今日,孤特设此坛,祭告皇后土,以明示下大义:吾周公旦,所为绝非贪恋权势,亦非谋取私利,惟愿江山永固,下苍生安宁!”

誓言铮铮,直冲云霄,在镐京上空久久回荡。

众人纷纷俯首,百姓有缺场泪下,高呼:“周公忠诚,地可鉴!”

姜子牙持玉册而上,宣读祭文,言辞庄重,逐句如金石之声:

“地在上,列祖列宗在之灵!周公旦一心扶幼主,奉命而治民,愿以礼明纲,以德安邦。若有谗言惑众,愿地昭昭,以示清白!”

话音落下,百官三拜,士子齐呼,声震地。

忽而一阵清风卷过,云雾开合,阳光从而降,正照坛心。

百姓跪拜如潮,惊呼:“意昭昭,周公无愧!”

这场祭礼,如同一记重击,狠狠砸在诸侯的暗流之心。

——

然而,就在百姓心安之时,关东诸侯的耳目暗探,仍在人群中低声散播流言:

“象虽美,未必真应。周公权倾下,岂能尽信其言?”

“礼乐虽盛,不过虚饰。若幼主有意,何以久不亲政?”

这几句暗语,悄然传开,像蛇影一般游走在市井之间。虽被祭礼压制,但并未彻底消散,反而更加隐秘。

——

祭礼毕,周公立于坛前,凝视人群,眸光冷冽。他早已觉察有人暗散谣言,却不急于斩草除根,只淡淡转身,低声道:

“凡是暗流,不灭于刀剑,而灭于人心。孤已立大义之坛,祭告地。百姓若心归周公,则谣言自不攻自破。”

召公却忧声道:“殿下,此举虽震动,但诸侯未必真心。关东暗探仍在,怕是尚有后患。”

姜子牙冷然:“正合殿下所愿。明暗皆现,方可一一擒之。”

周公点头,语气坚定:“谣言未绝,暗流未息。孤要以一坛之礼,设一局之势,让他们自己露出獠牙,再以雷霆斩之!”

他衣袍翻飞,背影峻峭,像一座不可动摇的山岳。

——

数日后,镐京城内虽因祭礼而民心归附,但坊间仍有低语流传。

有人借酒讥笑:“意未必眷周公。”也有人装作疑惑:“幼主几时亲政?周公之忠,谁能真知?”

这些话语如针,不足以伤筋,却足以搅心。

暗流并未消散,反而在更深处酝酿。

周公在大殿之上,听完密探的汇报,目光如刃,缓缓开口:

“风平之下,暗流更急。祭礼既成,下一步,便是擒贼先擒王。孤已设下重网,待诸侯再试,便是他们彻底覆灭之时。”

——

这正是:

礼乐庄严地鉴,谣言未息暗流生。

人心虽定波犹涌,大义长存策更深。

——

这一夜,镐京虽宁,但在远方,诸侯的暗流与周公的大义,已注定要迎来更猛烈的对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