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燕地之战一役,大周威声远震。
燕侯被擒,齐国余孽彻底溃散,鲁、宋、卫等国纷纷遣使入镐京,或请罪,或纳贡,皆表忠顺。
关东自此偃旗息鼓,曾经暗潮翻涌的局势,终于趋于平定。
镐京城内,百姓目睹凯旋的周军,街市上人潮如涌,击鼓焚香,歌声不绝。
无数人自发高呼:“周公仁德!命在周!” 这是从佛影余波以来,民心第一次如此齐声归附。
——
然则,周公旦心中却无半分松懈。
夜深,王城书房内,烛火静燃。
周公独对案牍,眉宇沉沉。
案几上摆放着数卷竹简,上书《殷遗民》《诸侯志》《关东策》,正是他日日所阅之册。
姜子牙缓步而入,叩礼言道:“殿下,关东既平,诸侯未敢再生叛意,下可暂安矣。然观殿下神色,似仍心有所忧?”
周公抬眸,目光如电:“子牙,此局虽平,然余患未除。三监虽亡,但其旧党未必尽息;殷商旧民,心中未必服周。更有西北荒服之地,仍虎视眈眈。若吾等只顾眼前之胜,却不布深谋,恐将来祸起东南西北,难以收拾。”
姜子牙微微颔首:“殿下所虑甚是。然则殿下心中,可已有策?”
周公缓缓起身,负手而行,语声沉重:“下安危,不独在战。兵可平乱,德方可抚人。吾欲以德怀远,以法肃内,以兵震外。如此,方能使下久安。”
——
翌日,周公在朝堂上提出三大要务:
一曰 抚恤殷遗民。
齐燕既败,诸侯震服,但下百姓仍多心怀殷商。
周公下令,凡殷商百姓,不问旧怨,悉加抚恤,并广建学宫,以教化人心,使民知大义归周。
二曰 整饬朝纲。
三监旧党虽败,但余波未息。
周公下令清点下官吏,凡附三监而不自首者,一律削籍,另择贤良补之;同时严禁宗室擅权,逐步削弱旧族的私兵势力。
三曰 镇抚四方。
周公明令诸侯,凡能恪守命、守护百姓者,皆可获周室加爵赏赐;凡违命者,必以子之兵伐之。
此三策一出,群臣皆惊。有人私语:“此非单治一时之乱,而是立国长治之法。”
姜子牙更在殿上称赞道:“殿下谋局已超一域之地,而是着眼于九州之安。此诚大周千秋之基。”
——
关东既平,朝堂渐稳。
但周公并未停步,他更将目光转向北地与西戎。
北地游牧之族常犯边境,西戎诸部桀骜不驯。
周公深知,若不早谋,未来必成大患。
于是,他密令边将暗中修筑防御,并遣使安抚异族,以分化其势。
与此同时,周公又开始筹划下礼制。
他深知,周之所以能代殷,不仅在于武力,更在于德治与制度。
若无礼乐以定国心,下终将摇荡。于是他亲自草拟《周礼》雏章,意欲以礼乐治国,奠定百世之基。
——
此刻的周公,不再只是一个平叛乱、定诸侯的辅政者,而是一步步将自己的谋局推向更深远的方向——从安抚百姓到整顿宗室,从制衡诸侯到安抚异族,他所谋划的,已不止是当下,而是整个下未来的走向。
殿上群臣心中渐渐明白:大周之治,已不只是依靠命与兵戈,而是在周公之手,逐渐凝聚出一个新的秩序。
镐京大朝堂,钟鼓齐鸣,诸侯齐集。
关东战事既平,本应是颂功之时,然而周公所布新政,却将这场本该安稳的庆典,推向一场激烈的对撞。
——
周公端坐高台,神色肃穆,环视群臣,开口道:
“关东既平,下归心,然此非我等自矜之时,而是谨慎之际。今日所集,非为凯歌,而为大治。”
言罢,他手按竹简,声音铿锵:“自今日起,周室将施三事:
一曰抚恤遗民,以德化远;
二曰削弱宗室之私兵,以归于王室;
三曰礼制初立,九州同文,下归一。”
此言一出,满殿沸腾。
鲁、卫、蔡等国之使,皆拱手称善:“殿下高见,大周之福!”
然而关东余脉未净,尚存心机的诸侯却面露不安,低声窃语。
——
齐国旧党所附的几名列国使者,齐齐出班,声色不平:
“殿下之策,固然高远,然若尽削宗室之权,则我等诸侯何以自立?殿下此举,岂非欲以一人之手控九州?”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陷入针锋相对的寂静。
周公双眉微蹙,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诸侯自立,当在守土安民,而非拥兵自重。今三监既乱,齐燕既覆,正是因宗室私权过重,蔑视王命,致使百姓涂炭。吾此举,非为己私,乃为下。若诸侯但思自利,不思王命,莫非欲步三监之覆辙?”
“这——”
群臣一时语塞。
但仍有一位晋国之使冷声道:“殿下言虽正义,然大周之兴,赖诸侯同心。今若全削,恐人心未必皆服。”
周公厉声一叱,直震金銮:“人心?人心在民,不在尔等!百姓得安,诸侯方可久存。若违逆命,执迷自重,必为周军之敌!”
此声落下,殿宇寂然,唯闻风声掠过殿角。
——
姜子牙适时上前,抚须而笑,缓解气氛:“殿下非削诸侯之土,而是去其私兵之乱。诸侯若以仁义自持,岂不反得周室庇护?君臣同心,则大周万世。”
周公顺势道:“正如子牙所言。凡顺命者,爵位不减;凡安民者,封地不夺。唯私兵不可存,唯僭权不可留。此乃命,此乃民心。”
至此,大多数诸侯面面相觑,虽仍心存忌惮,却再无人敢当场反驳。
——
周公当堂定策,以军政削权,以礼乐定制,以德行笼络,下新局自此显露锋芒。
从这一刻起,大周的秩序已不再是封土割据的联盟,而逐步走向中央集权的格局。
——
这正是:
命昭昭归一统,德化人心抚九州。
兵震诸侯消旧患,礼成下定千秋。
至此,周公谋局更进一层。
关东余烈渐熄,诸侯心思虽未尽服,却已被大势所迫。
大周的秩序,如同晨曦初现,虽未大放光明,却已昭示未来无可逆转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