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之战的血迹尚未干涸,齐国大军的残骸仍在河畔随风腐朽。
周军凯旋而归,镐京城内鞭炮齐鸣,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
“周公神威,大周长安!”
“黎阳血战,齐侯遁逃!”
百姓的呼声,化作海啸般的浪潮。
久经乱世的民心,终于在这一战之后,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安定与倚靠。
——
齐侯仓皇回到临淄,重伤不起。
昔日倨傲之气荡然无存,卧榻呻吟,连朝议也难以亲理。
齐国群臣见国势败落,人人心中惶惶。有人暗自劝齐侯:“大王,西周威烈已成,诸侯不再敢逆。若不早日归心,只怕齐国再无立锥之地。”
齐侯却面色惨白,紧咬牙关:“孤虽败,心未死!然当下孤力已竭……关东诸侯皆各自保命,谁还能为孤出兵?”
一句话,尽齐国余声已绝,昔日的豪雄之国,至此只余哀鸣。
——
而在关东,诸侯风向尽变。
鲁侯早在黎阳之战前就观望不前,此时更急忙遣使赴镐京,献上珍宝美玉,称愿永为周室藩臣;卫侯、燕侯亦相继上表,辞谢往昔的暧昧立场,恳请周公赦免其疑惧之罪。
一时之间,东土诸侯皆俯首帖耳,称臣如潮。
镐京朝堂上,奏报纷至沓来。群臣皆面露喜色,纷纷称颂:“周公之谋,真如人!齐国已衰,关东诸侯纷纷归附,大周再无敌手。”
——
然而,周公却不以为喜。他独自立于王宫高台,远眺朝阳升起,眼神深沉如海。
“齐国既败,关东归心,此为局之一隅。”他低声喃喃,“但下未宁,诸侯虽屈服于威势,然人心未必久固。若无大义之纲纪,威势终有消退之日。”
姜子牙在侧,亦沉声道:“殿下所虑极是。关东虽暂安,然南方楚地虎视眈眈,北方胡狄亦未尝息兵。慈局势,尚非高枕无忧。”
周公点头:“正因此,孤欲更布深远之局。以文治抚人心,以武功镇四海,方能令下真归一统。”
言语之间,胸怀已超越一隅之胜,直指下长治久安之道。
——
于是,自黎阳大捷之后,周公开始更广泛地施展谋局。
他令太史官重修礼制,推定王法,整顿郡邑,分封亲信与功臣,使周室纲纪渐趋稳固;又命使者遍走诸侯,以大周之礼义示之,令关东诸国不敢再存异心。
在镐京城内,周公更设立学宫,延揽下俊彦,倡导仁义,以稳百姓之心。
市井间逐渐传开:“周公不惟能战,更能抚人。”
百姓心安,士林归附,朝堂气象焕然。
然而,就在一切似乎顺利之际,暗潮却未曾彻底消散。
南方楚国渐渐壮大,关东虽表服,但其心是否真诚归顺,仍未可知。
周公深知,这仅仅只是漫长征途的一个节点,而非终局。
——
正当他筹谋更广之局时,镐京却忽传来密报:关东尚有国暗中勾连齐国残党,密谋再起波澜。
周公手指轻轻扣着案几,眼神如鹰隼般锐利。
“齐国余声虽绝,却尚未彻底埋葬。”他低声道,“此局,孤须亲手终结。”
言罢,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容。
——
这一刻,黎阳的血战已经成为过去,而一个更深远、更宏大的谋局,正在悄然铺开。
齐侯重伤未愈,却在临淄密室召见旧部。
烛光摇曳,他面色憔悴,却仍竭力支撑着威仪。
“周公旦既得胜,诸侯皆俯首。但尔等莫要忘记,大周终究不过新立,根基未固。吾虽一时兵败,却仍有旧将与余脉。关东诸侯心怀狐疑,只需火上添薪,未必无转机。”
一番话,使得殿中几名心腹暗自点头。
齐侯知力不济,却仍妄图借他人之手,重新撼动大周。
——
不久后,密报传入镐京:齐国余孽竟与东莱、莒、纪等国暗中串联,借口“祭祀之盟”,实则密谋再起刀兵。
消息甫至,朝堂震动。
群臣哗然,有的惊呼:“齐国已败,岂敢再起?”
有人却忧心忡忡:“关东国若合而动,虽不敌周军,却能扰乱东土,迫使百姓生乱。”
周公沉默良久,目光深邃:“余孽之毒,不除则乱。齐侯尚未殒命,关东暗潮必不休。此时,当以雷霆手段,断其根脉。”
姜子牙闻言,朗声附和:“正合我意!若再姑息,反令国轻视大周。臣请领兵东征,扫荡余孽!”
殿上群臣再无异议,周公当即定策,命姜子牙率大军东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讨伐关东乱源。
——
东土之地,海风呼啸,草木枯败。
齐国残部纠集国军卒,号称十万,实则乌合之众。
军营内,齐侯卧于榻上,声音虚弱却仍激昂:“诸君!大周虽强,但镐京远在西土,未必能持久顾及关东。若我等同心,必能重振声威!”
群臣鼓噪,声势一时浩大。
然军心浮散,实无精锐。
——
然而他们未料到,姜子牙行军迅猛,仅半月便率周军抵达东莱之地。
周军旌旗蔽日,甲光耀,战鼓如雷,震动山川。
百姓观之,无不惊叹:“此乃兵,非人力也!”
齐国余孽仓促迎战,东莱、莒、纪诸国亦派兵助阵。
双方在泗水之滨大战。
战鼓震,刀光剑影。
齐国余孽虽悍然冲锋,但周军阵列森严,长戈如林,盾墙如铁。
姜子牙亲自指挥,打神鞭挥下,法力激荡,顷刻间敌阵崩溃。
周军趁势反击,骑兵如风,步卒如潮,斩杀之声震彻云霄。
齐国余孽虽拼死抵抗,却接连溃散。
莒、纪二国的士卒更在初战失利后,转瞬倒戈投降。
齐侯闻讯,心神俱碎,血涌于口,终于气绝。
这一刻,齐国昔日的余声彻底消散,化为历史的灰烬。
——
泗水之战后,东莱一带尽归周室。
关东国纷纷上表归附,连夜遣使入镐京,叩首称臣。
镐京大殿上,周公手捧捷报,神情却并不轻松。
“齐侯已死,余孽荡平,此为大周之幸。”
他缓缓言道,“但下之势,非仅靠刀兵可定。诸侯虽表面臣服,然人心若不齐,乱源终会再生。”
姜子牙躬身应道:“殿下仁德,足以化人。此后,当以礼义安下,以武功卫社稷。”
周公凝望远方,目光深邃:“是啊,此战只是序曲。孤要的不仅是东土臣服,而是下归心。”
话音落下,大殿沉默。
唯有烛火轻轻摇曳,照亮周公坚毅而冷峻的面庞。
——
这正是:
齐声既绝余孽散,关东风止兵戈玻
周公筹谋非一隅,下归心路漫漫。
——
话齐国彻灭,东土诸侯纷纷臣服,周室声威再振。
然而暗流未必止息,南楚虎视,北狄窥伺,周公欲以下大义笼络人心,究竟能否平定四方?新的波澜,正在酝酿之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