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的夜空寂静,却掩不住白日余留的躁意。
西市的尘埃虽已落定,可城内私语依旧不绝。
街坊之间,茶肆酒馆,皆有人悄声议论——有人信周公誓言,赞其忠烈,称其乃社稷栋梁;有人却暗暗摇头,言其誓语越壮,越显心虚。
更有韧声揣测,问这位托孤重臣究竟是真心守护幼主,还是假借辅政之名,行篡权之实。
这种言论,恰如水中细微的波纹,一旦风起,便可汇聚成狂澜。
——
三监的府邸之中,烛影摇曳。
厚重的门扉紧闭,仆役屏退,偌大的厅堂里只余三人。
管叔、蔡叔与霍叔暗坐一堂,气氛沉沉似水。
管叔神色阴沉,手中抚着案上的酒盏,冷冷道:“周公今日之言,虽能一时压制,但下人皆知,他握朝政,成王只是虚名。吾等若再不动手,恐怕真要被他坐实‘托孤之臣’之名。届时,权柄若牢牢落于其手,再无翻身之机。”
蔡叔轻声附和,语气中带着一丝阴鸷:“周公外宽内谨,仁政抚民,实在难以直接攻之。然他今日誓言辞,虽感人心,却也露了锋芒。人心皆畏疑,越是极力辩白,越显其心有鬼。此正是可乘之机。”
霍叔眼神闪烁,指尖轻敲桌案,低声道:“人心之论,最易摇动。只要不断散布流言,挑拨其言行,便能令百姓疑虑丛生。百姓不稳,朝堂自乱。若能再借齐、燕、徐方之力推波助澜,便能坐收其乱。”
三人相视,目光交汇,皆点零头。
沉默之间,一股无形的默契已然达成。
显然,他们的谋划已不再局限于私下的谈论,而是逐步化为一套真正的阴谋。
阴影笼罩在这片新心王朝之上,暗潮渐起,终将汹涌。
——
另一边,周公在府中彻夜未眠。
案上竹简散乱,烛火忽明忽暗,他披衣而立,目光深沉,似乎在思量下一步棋局。
府外夜风徐来,掠过朱红的门扉,吹得灯影摇曳,仿佛无形的考问。
姜子牙坐于一旁,望着周公紧锁的眉头,缓声劝道:“殿下,仁政虽能服人,却未必能御奸。三监暗流已然成势,若任之滋长,必掀动国本。此辈非止于争权,实欲分裂大周之基。若不早图,恐将遗祸无穷。”
周公转首看他,眼神凝重如铁:“子牙,吾心不愿兵戎再扰。成王年幼,百姓方经殷乱与纣祸,方得一息之安。若再起刀兵,只怕生灵涂炭。然若任由三监滋事,大周根基难保。两难之间,吾唯能先布人心之局,以信义为先,俟其自露獠牙,再行诛之。”
言罢,他缓缓坐下,手指摩挲竹简,心绪却愈加沉重。
夜色更深,宫城在静寂之下似无声,却有暗流潜动。风起时,不知将吹向何处。
他顿了顿,语声愈发坚定:“朝堂要安,必先安百姓。流言可乱世,但民心也能护国。吾欲遣使四方,广施恩政,重修礼仪,以此固人心。三监虽能挑拨一时,难挑拨万众。”
姜子牙颔首,神色庄重:“善。若能以仁义筑堤,再辅以奇谋,三监便难以得逞。”
周公面色沉静,目光却渐渐透出光芒,仿佛在无声之中,已有一盘更大的棋局展开。
——
而镐京之外,三监的人手已悄然散布,深入民间,暗暗搅动风声。
有人以僧俗装扮,宣佛影示警;有人假借行商之名,传播周公篡权之论。
街头巷尾的窃语日增,暗流如水,逐渐在这片大周的土地上汇聚成看不见的洪流。
而周公也悄悄派出属下,暗中察访,将一切蛛丝马迹尽收眼底。
他明白,这是一场尚未出兵,却已刀光剑影的较量。
——
夜深露重,周公立于庭前,仰望星汉。
他心知,此战并非只是三监与己之争,而是大周社稷安危所在。
他缓声道:“愿以吾心,护此下。纵暗潮再深,终要见光。”
烛火摇曳,夜风带起竹林之声,似在低诉一曲未竟的序章。
镐京的白日未央,街市间的喧嚣似乎恢复了寻常,可暗地里却已波涛暗涌。
三监的手段开始露出锋芒,不再只是窃语与流言,而是实实在在的试探。
——
清晨,东市忽有百姓聚众,口中高喊“周公独揽朝政,幼主被幽”,一时哗然。
有人惊恐四散,有人却拍手附和。
最令人疑惑的是,喊声整齐,宛如操练,分明非自发而起。
官吏慌忙前去驱散,却遭群情激愤之徒阻拦。
短短半个时辰,市井已乱,摊贩掀桌,百姓呼号,几成暴动。
消息迅速传入朝堂。
“此乃三监之手!”群臣皆面色惨变。
姜子牙冷声道:“此非流言,已是挑衅。若不立断,便是助纣为虐。”
周公沉吟良久,终令亲军出动,以仁义为先,不屠戮百姓,但将为首之徒擒下。那些被擒者口中仍叫嚣:“周公篡国!吾等为民请命!”
仔细盘问,才知其背后受人指使,银两与口供俱全,矛头直指三监旧部。
——
然而,三监并不掩饰自己的挑衅。
管叔在府中设宴,故意邀集宾客,席间大声言道:“民心如此,岂可久忍?朝纲若偏,吾等岂能袖手?”
消息不日便传入周公耳郑
姜子牙怒道:“此已非暗潮,而是明火执仗!”
周公却面色不改,低声回应:“正合吾意。暗手既已伸出,吾便要让下人看清,谁为忠良,谁为逆贼。”
于是,他下令宽赦百姓,凡误入歧途者,一律不究,但凡暗中挑唆者,则严查到底。
镐京城中大开粥棚,赈济流民,士子亦受召至太学讲礼。
仁政与铁律并施,一时间百姓心情复杂,却又暗暗动摇。
——
几日后,蔡叔派人假作百姓,递上请愿书,言周公僭权,请还政于成王。此事传入殿中,群臣激辩再起。
有人附和:“此乃下所议,周公不可不察!”
也有人斥道:“此不过三监旧党挑唆,岂可惑乱!”
朝堂之上,火药味愈烈,几乎要再度分裂。
周公端坐,眸光冷峻,缓缓吐出一句:“下之心,非请愿所能定。若孤有负于民,愿以此身伏剑而亡。若孤忠心不二,便以此心护幼主与社稷。”
此言斩钉截铁,群臣俱震,朝堂一时鸦雀无声。
——
可在朝堂肃静的背后,三监暗手却更加放肆。
有人在市井散布:“周公以仁政为幌子,实则夺权!”也有人借僧俗之口,重提“佛影谶言”,命将改。
百姓的心,再度摇曳在忠义与疑惧之间。
镐京的夜风中,似乎传来低沉的涛声,那不是风,而是暗潮在地下汇聚,随时可能冲垮堤岸。
——
这正是:
流言如火燃人心,三监暗手动朝廷。
仁政未能全稳固,风波渐起夜无宁。
——
话周公虽以仁德宽政,暂时稳住人心,可三监暗流已至明试之局。
下的较量,已不再是暗斗,而是逐步走向真正的对撞……